时间:2022-08-27 22:48:59 | 浏览:4755
编者按
人间四月天,最美读书时。
在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北京青年报·天天副刊》推出《问卷·第三季》,希望在碎片化信息时代,人们不要放弃纸质阅读;在电子化的趋势下,依然保有对于纸质书的热爱。
与前两季问卷不同的是,本季特请出史航、郑渊洁、肖复兴、唐小兵、傅光明、李冬君和袁一丹七位《天天副刊》的老朋友、资深爱书人士作为问卷“出题人”,他们把对于阅读的思索融入了题目中,在高质量的提问与回答中,读者们可以领略到阅读给人类带来的喜悦与力量。
阅读是世界上回报率最高的投资行为,希望本版的问卷能够启迪、润泽每一位爱书人士的心灵。
世界读书日专辑第贰期
出题人:郑渊洁(作家)
答题人:肖复兴(作家)
史航(编剧、策划人)
王威廉(作家)
戴潍娜(诗人、学者)
姬小琴(图书编辑)
壹
如果造纸术是您或您的祖先发明的,面对纸质书遭到电子书冲击,请用一句古诗形容您的心情。
肖复兴:碧树深宫还系马,青山断岸欲迎人。(徐渭诗)
史航: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王威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戴潍娜:何处惹尘埃。自我宽慰不用打扫书架了……
姬小琴: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贰
您认为一棵树成为一本书或一张床,哪个意义大?
肖复兴:各有其意。我不赞成夸大读书的意义。人需要读书,但也不能只读书而不睡觉。而且,我现在读书一般都是躺在床上。
史航:我躺在哪里,哪里就是床。我说我写的东西是本书,别人可能说这是装订成册的废纸。
王威廉:书的意义大。书承载着大量信息,与生命有着相似的构造,如果一棵树有意识,它肯定乐意变成另一种生命。人可以睡在很多东西的表面,只要是平整的。换句话说,一棵树变成一张床是降格性的存在,而变成一本书则是超越性的存在。
戴潍娜:无论成为书或床,对于树而言都是身后名,也都沦为人类的工具,就算有价值也是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了。没准儿人家树有自己的价值观呢?所以树还是自己活成一棵树最快活。
姬小琴:书。惠泽人数要比一张床多得多。
叁
纸质书给我们带来不少生活用语,比如“翻脸比翻书快”“这事翻篇了”等。您认为电子书也能给我们带来新的生活用语吗?举个例子。
肖复兴:过去的事放进收藏夹了。
史航:你自己也需要充电了。
王威廉:说真的,我还真举不出这样的例子。我只知道当我看书时别人叫我,我会说:“等等,让我把这几页读完。”但如果我正在看电子书,我会说:“等等,让我把这页拉完。”“读”字变成了“拉”字。
戴潍娜:新的工具一定会带来新的词,当然也可能是更简陋的词。比如网络上流行的yyds之类的打头字母缩写,恰恰反映出了感知的贫困。
姬小琴:纸质书拥趸者表示想不起任何例子(摊手)。
肆
您想过收藏一本纸质绝版书吗?
肖复兴:从未想过。我不是收藏家,书对我只是用来读的。
史航:这事儿我干了很多年了。目前收藏的我自己最珍视的是托尔斯泰签名的英文版《复活》(附有亲笔信),古龙签名的《古龙早期作品系列》的《残金缺玉》。
王威廉:想过。书很奇妙,可它有个很笨的身体。无论再畅销的书,生成和传播都是有限的,而电子书则是无限的。因此,同样的内容,书有“这一本”,而电子书则没法有。至于具体收藏哪本书,我还没想好,但我不会收藏百科全书那类知识型的,我会收藏文学书。闭合的书木讷如砖石,可想到那里边竟然能藏人生百态,即便科技再发达,也不得不承认那是奇迹。
戴潍娜:一直在悄咪咪力所能及地收藏纸质绝版书,以诗歌戏剧题材为主。
姬小琴:实践过不少次。倒也不是为了收藏而收藏,就是刚好想找来看,发现已经绝版了,遇到就果断收入。
伍
您会将作者签名送给您的纸质书拿到网上加价出售变现吗?
肖复兴:不会。我不认为书因有作者签名而身价倍增。书的价值在于书本身,如同花美在于花,而不在于花瓶。
史航:我不会这么做。人家在网上卖过我给人家的签名本,销路一般。这当然怪我。
王威廉:不会的,签名让书变成了“这一本”,收藏好了是文物。
戴潍娜:不会的,没那么穷。
姬小琴:不会。喜欢的签名书都会珍藏,不借不送更不卖。
陆
电子社交方式已经基本取代了纸质书信。您认为纸质书最终会被电子书取代吗?
肖复兴:起码在我国,我相信纸质书信不会完全被销蚀殆尽。在以后的日子里,手写的书信更属于古典。古典音乐已有几百年历史,并未因后来出现包括摇滚、电子等在内的新音乐而消亡,至今在世界各地依然可以听到巴赫、莫扎特的声音。
史航:我认为竹简会被纸质书取代。别的,还是等眼见为实吧。
王威廉:如何来理解“取代”?取代若指纸书在社会层面就此灭绝,成为文物,就像竹简那样的存在,我觉得不会。若指取代人们的日常学习和主流应用,那是肯定的。纸书会边缘化,但应该会跟电子书长期并存。纸书能取代竹简、羊皮书等,是因为本质上它们是一样的,都是直接的物质载体。而电子书的科技载体成本高,条件多,万一没电都看不了。人类也是一种物质存在,必然对物质实体有着本能需求,这是人性。
戴潍娜:永远不会。不好意思地说,我一直像一个山顶洞人一样工作。别说诗歌,就是博士论文和翻译我都有手稿。键盘取代不了纸和笔摩擦带来的那种即兴的欢愉。电子阅读哪里有纸质书籍自身携带的触觉、气息,以及那种阅读的敬畏感啊。
我有一个偏爱纸书的朋友,他最近都改读电子书了,就是因为读电子书没啥敬畏心,可以使劲儿跳着刷,一本书很快就刷完了。我的排斥就比较根深蒂固,我对电过度敏感,大学一年级到机房上计算机课,就立马发烧了;坐车经过电力线路密集地带,不用抬头就知道头顶上有高压走廊,因为会脑袋痛;电子屏的光也让我不自在……手机、电脑、打印机这些都是污染,可称作神经污染。现代化不仅耗电,也在消耗我们的肉身。以后的纸质书,大概会是一种极具投资价值的收藏品、奢侈品、养生保健品……
姬小琴:不会。这世上一定有人和我一样,但凡能找到纸质书(新旧不论),绝不看电子书。
柒
现在很多读者出于空间和经济原因,先通过电子书筛选好作品,然后再买纸质书。您认为电子书的问世,是否有利于读者留下经典纸质书而不是像从前那样鱼龙混杂?进而起到读者用钞票投票鼓励优质作者优质作品的作用?
肖复兴:先看或听电子图书,是选择纸质图书非常好的路径之一。我自己常这样做,特别是有声读物,听几段便可以听出是否是自己所需要的、想要看的,还省得费眼睛了。这样的选择,在鼓励优质作者优质作品方面,会起到一定作用的。
史航:电子书也可以帮助笨读者更便利地找到扎堆儿的垃圾书。
王威廉:肯定有利。在我小时候,见到过很多“地摊书”,都是一些乱七八糟的内容,但现在,地摊书早已消失不见了。不是说那些奇怪的、廉价的、惊悚的信息,不再被人们所需要,而是那些东西在网上随处可见,没必要再赋予它沉重的物质形态。一些网络小说很火,但转换成纸书,未必畅销。我们这个时代的纸质图书,如果跟过去的时代相比,整体上精良太多,从内容到设计上都是,如果书可以穿越,那将会亮瞎过去读书人的双眼。可惜的是,我们今天太多人生在福中不知福。
戴潍娜:我并不觉得这会是一种优选,更相信是一种洪水般的淹没和迷失。在信息的海洋里迷失,恰等于没有信息和指引。结果只会是渠道更容易操控读者,把他们希望给你看到的推到你眼前。
博尔赫斯写过一个小说,设想有一张巨大无比的地图,这张地图跟现实世界是1:1的比例。如果有一天1:1比例的巨大地图被制作出来,那么人在这张地图上一定也是会迷路的。你拿着这张地图就跟没有拿一样,拥有无数选择反而等同于没有选择。
姬小琴:“通过电子书筛选好作品,然后再买纸质书”我没有操作过,不过想来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精准确定购书单。不过也因人而异,在我看来,纸质书与电子书差异化还是比较大的,好的纸质书会在纸张选择、排版设计、工艺运用等方面有精心的考虑,设计感和艺术性需要真正触摸到真书才能Get到,这些想必阅读电子书体验不到进而有错过的可能。
我始终相信,在任何时代,真正优质的作者和作品都是有广阔市场的,不会因阅读载体的不同而有太过明显的差别。
嘉宾荐书
荐书人:郑渊洁
《古文观止》《西游记》《堂·吉诃德》:这是对我影响最大的三本书。童年就看了《西游记》和《堂·吉诃德》,这两本书留住了我的想象力。青年时期看了《古文观止》,是从初恋那里借的。很喜欢这本书。没想到初恋甩我时提出要回这本书,当时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买不到这本书,我问初恋能不能送我这本书,她拒绝了。我就夜以继日抄了一遍,结果不少文章就能背下来了。
荐书人:姬小琴
《胡适杂忆》 (唐德刚著):这本书精彩极了,建议搭配唐德刚整理撰写的《胡适口述自传》对照阅读。唐德刚的观察角度和笔力呈现绝了,就我个人的阅读体验来说,胡适这位名人由早前的只可远观变为可亲可近。
《懒寻旧梦录》(夏衍著):“世纪老人”夏衍的回忆录,对20世纪前半叶历史的讲述波澜壮阔又细节丰沛。如,田汉赶到机场为夏衍送行,在外面的草地上采了一束杜鹃花送给老友,说“可以供你在万里云程中欣赏”。
《见笑集》(插图版)(黄永玉著):98岁的黄永玉先生用两周时间给每首诗画了一幅插图,总共170余张,这么有意思的人还这么高效率,佩服得不得了。这本书适合春夏秋冬四季阅读。
约稿/本报记者 郭佳 王勉 张嘉
当下越来越多的人爱好收藏,从珠宝瓷器到邮票字画,从黄金玉石到钱币古玩,收藏品成为热门的选择。在收藏热的大背景下,很多老年人非常关注收藏品市场,不法分子瞄准老年人风险意识不足、辨别能力不强等特点实施诈骗,严重侵害老年人的财产权利。近日,北碚区
《投资的方法:来自华尔街的金融投资课》,就是陈思进最想告诉初入投资市场朋友最真心的忠告。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全世界对于世界经济是一片看好,各在各样唱高股市的消息满天飞。如果看当时的那些报刊杂志,一定不会想象得到,金融危机已经在路上,马上就要到来。
“特供纪念品”“可以在线下流通交易”“未来有很高的升值空间”……通过银行信用卡中心定向邀请,就能购买一套限量收藏品,不仅可以观赏,还可以在线下流通变现交易,这样的好事你心动了吗?在2022年“3·15”前夕,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有不少消费者
很多人都会对藏品的估值产生疑问,这到底是看什么来进行估值的,有些小小的摆件却价值连城,而一些通天的青花瓷瓶却没有什么价值。小编也询问了许多收藏界的大拿们这方面的问题,那么今天小编就给大家仔细地讲解一下,大家在有所了解和掌握后,自己也可以对手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国的收藏行业收藏群体大多数还是以收藏家为主,他们是国内收藏群体的主力军。但是最近这几年来,随着收藏事业的不断发展,很多行外的资本也开始加快了进入收藏业的步伐。1:清乾隆松花石如意宝瓶砚,尺寸:长13.5厘米,估价:RMB
预计一季度投资将保持平稳增长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至2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22%,比上年全年加快73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投资和基础设施投资增势较好。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司副司长孙志诚表示,将指导地方统筹用好地方财政资金、地方政府专项债等多种资金渠道,加大民生领域投入。
在由投中网主办的“第16届中国投资年会”上,绿洲资本创始合伙人张津剑对第一财经表示,今年的投资步伐没有任何改变,相比去年投资的速度还在增加,今年下半年也会继续加大投。投资放缓,也是入场时机根据清科研究的数据,2022年上半年,中国股权投资募资金额大约7700亿人民币,与2021年相比下降了10%;
预计一季度投资将保持平稳增长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至2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22%,比上年全年加快73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投资和基础设施投资增势较好。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司副司长孙志诚表示,将指导地方统筹用好地方财政资金、地方政府专项债等多种资金渠道,加大民生领域投入。
原标题:500元的画卖4980元,“还能升值”?检察官揭穿收藏品投资骗局姚雯/漫画“大爷、大妈,您好!我们公司是专门做纪念钱币、字画等收藏品投资的,收藏品升值空间非常大,您从这儿买回去,可以坐等升值。如果有需要,还可以回购,帮您卖出高价。”
虚构价值 高价拍卖收藏品投资骗局“连环套”盯住老年人在收藏热的大背景下,近年来针对老年人的收藏品类诈骗违法犯罪时有发生。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数据显示,近五年审理的40余件诈骗老年人犯罪中,收藏品类诈骗占比近20%。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数
升值快、高回报、零风险这样收藏品投资你会不会心动呢?近年来不少犯罪分子就是抓住老年人捡漏心理打着收藏品投资的幌子专门针对老年人群体实施诈骗很多老人因此遭受了损失!01多名老年人报警购买工艺品或收藏品被诈骗警方抓获22名“诈老”嫌疑人前期,在
不少市民都喜欢字画,在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买一些喜欢的作品珍藏也是一种乐趣。不过,要提醒大家的是,如果投资珍藏品一定要擦亮眼睛了。南京的马女士就是一位字画爱好者,1年内投资了上百万元买字画,可全都打水漂了!今天,南京鼓楼公安公布了一起刚破
编者按人间四月天,最美读书时。在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北京青年报·天天副刊》推出《问卷·第三季》,希望在碎片化信息时代,人们不要放弃纸质阅读;在电子化的趋势下,依然保有对于纸质书的热爱。与前两季问卷不同的是,本季特请出史航、郑渊洁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数字藏品”是一个陌生的概念,可在95后甚至00后等年轻人的群体中,这已是个红得发紫的话题。红星新闻记者了解到,NFT(Non-Fungible Token),指非同质化代。以前火的是炒鞋,现在火的是炒数字藏品(NFT)。
家中的普通收藏品瓷器,到“文物鉴定公司”一问,竟然价值上千万。多家活跃于北京丰台、大兴、朝阳等区,专门骗取事主鉴定费的团伙,被警方一网打尽。8月18日,北京警方向媒体通报此事,提醒市民防范类似骗局。打击:21个“套路鉴”诈骗团伙被打掉290